全力打造清新宜居城鄉新環境
——貫徹市委四屆九次全會精神系列評論之六
本報評論員
環境既是生存空間,同時也是生產力、競爭力、吸引力。市委四屆九次全會提出,要突出以人為本,彰顯地域特色,推動城鄉環境全面改善:在不斷提昇中心城市能級的同時,加快補齊縣城短板弱項,下大力氣深入實施鄉村建設,持續深化生態環境治理。我們理解,這樣的決策和部署,是對『以人為本』『以人民為中心』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。
發展是硬道理,環境是硬條件。好的環境,關乎一個城市的形象,同時也是招商引資的一塊金字招牌;關系民生福祉,也對提高公民素質、提振發展信心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。實踐證明,一個地方的環境越好,對生產力要素的吸納和凝聚力越強,市民百姓也會越有獲得感、幸福感、自豪感。近些年,經過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接續努力,我市的城鄉環境不斷改善,但相對於發達地區,我們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,影響著城市的形象和氣質,成為制約綏化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弱項。深入落實發展新理念,建設清新宜居新綏化,是當務之急。
建設清新宜居新綏化,要廣泛動員,全面參戰。城鄉環境,涉及人們的工作、居住、生活、交通等方方面面,看似包羅萬象,但最終都將落實到每條街巷、每棟樓宇、每塊綠地。人人都是城鄉環境的受益者,也是城鄉環境的呵護者。要行動起來,參與進來,做環境建設的操盤手,動手建設美麗家園。
建設清新宜居新綏化,要聚焦短板,全力攻堅。毋庸置疑,當前城鄉環境最薄弱的環節就是農村人居環境,這既是實現清新宜居的一場硬仗,更是鄉村振興的一場硬仗。要按照全會的部署要求,統籌推進廁所革命、垃圾革命、污水革命、能源革命、菜園革命、村莊清潔行動和龍江民居建設,提高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水平,實現村莊周邊無垃圾積存,街頭巷尾乾淨通暢,房前屋後整齊整潔。
建設清新宜居新綏化,要著眼日常,強化監管。城鄉環境,三分靠建,七分在管。如果疏於管理,再漂亮的環境也會黯然失色,付出的努力也會功虧一簣。因此,要認真分析城鄉環境治理中出現的新矛盾、新問題,有的放矢研究探索提高管理水平的新舉措、新辦法,建立健全長效機制,用精細化的管理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。建立動態監測平臺,鞏固治理成果,全面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。
欲致魚者先通水,欲致鳥者先樹木。今年是『十四五』的開局之年,如何『邁好第一步』,事關全市未來一個時期的發展。農業強市、工業立市、三產興市、業城融合,這些重大舉措都是為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,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就是讓群眾在清新宜居的環境裡,幸福地生活。因此,我們要堅定信心,下定決心,發揚『孺子牛、拓荒牛、老黃牛』精神,以『嚴細深實快』的作風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,全面提昇綏化城鄉的軟硬件環境水平,實現清新宜居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,為在更高層次上推動綏化高質量發展創造先決條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