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?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
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
  您當前的位置 : 東北網  >  綏化新聞網  >  本地新聞  >  經濟

榆林鎮筋餅網絡突圍

來源:綏化日報 2021-08-12 字體:

張同李國玉蘇強

  今年6月24日,一家起源於哈爾濱的餐飲公司五爺拌面宣布完成3億元A輪融資,成為餐飲業關注的熱點。繼楊國福麻辣燙、喜家德水餃後,黑龍江又誕生一家餐飲連鎖行業領軍品牌。

  蘭西縣榆林鎮筋餅早在20多年前便名聲在外,然而令人遺憾的,是其被後起之秀紛紛超越,至今也沒有大型的連鎖企業出現。近日,筆者前往榆林鎮進行了走訪,了解到榆林鎮正在『解套』,通過網絡市場發展地方特色產業,圍繞筋餅正在打造立體經營模式。

  名聲在外幾十年榆林鎮筋餅飯店生意怎麼冷了?

  在榆林鎮的主街路上,最顯眼的便是各個飯店了,雖然招牌的顏色各有不同,店名也各不相同,卻很統一地寫著筋餅兩個大字,筋餅兩個字甚至是店名的三倍、四倍大小。這樣的店鋪分布在道路兩旁,大約有50家。老街筋餅、正宗筋餅、筋餅老店、正宗筋餅店等字樣,讓你無法分辨哪一家纔是這條街上的老店,每一家都讓人有躍躍欲試的感覺。

  但飯店的生意卻沒有牌匾那麼熱鬧,雖然是午飯時間,有榆林鎮筋餅作為招牌,可是能夠容納10多桌的飯店裡只有一兩桌客人。飯店老板有的站在櫥窗裡不停地向外張望,有的則直接在外面搭一個遮陽傘,只要有人目光投來,便不停地招呼,說自己家是正宗榆林鎮筋餅,極力邀請路人進屋品嘗。

  現在路過的人不會知道,在20多年前,榆林鎮筋餅名聲大噪的時候,這條街上有70多家榆林鎮筋餅店。一位店主回憶說:『當時路過的大車司機、周邊的居民、甚至哈爾濱的顧客都開車到這裡來,就為了吃一頓筋餅,別看當時那麼多家店,但飯口還是要排隊,榆林鎮筋餅也是那個時候開始逐漸有名的。』

  鎮上的筋餅店多是『父一輩、子一輩』乾下來的。49歲的李姓店主說,她14歲時家裡開店,街上的筋餅店大多存在20年以上。『如果說到榆林鎮的筋餅制作歷史,那就更長了,少說也有200年。』

  工藝入選省級非遺項目為何走不出知名連鎖品牌?

  雖然輝煌過,但是榆林鎮筋餅的品牌發展卻逐步被其它餐飲超越。『我們榆林鎮筋餅的制作工藝,現在已經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,也有原產地標志。其實一直在努力發展筋餅產業。但確實到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連鎖品牌。』榆林鎮負責筋餅產業發展的副鎮長告訴記者,外界很多人認為,榆林鎮筋餅可能比較散,沒有統一化、標准化的模式,是一種誤解。他介紹,榆林鎮此前為了發展成立了筋餅行業協會,從筋餅的用料、大小、制作工藝等,都進行了標准化的規定,改變了原來產品雜亂無章、家庭作坊的問題。他們希望通過標准化、規模化,讓榆林鎮筋餅能夠復制大型餐飲的運行模式,走出榆林鎮、走出黑龍江。

  同時,為了豐富產品類別,榆林鎮前幾任領導也做了其他的嘗試,比如除了筋餅外,還對配菜進行半成品、成品深加工,但後來發現,由於購買人加工方式、運輸途中保存不當等原因,菜品沒有達到設計的預期,甚至影響了榆林鎮筋餅的口碑,最終放棄了『筋餅+配菜』的模式,專一發展筋餅。

  『其實,無論是楊國福、喜家德還是五爺拌面,這種餐飲連鎖模式很適合榆林鎮筋餅,也可以作為快餐的模式直營,或者加盟方式擴大榆林鎮筋餅的品牌影響力,但是商標使用目前是最大的制約。』榆林鎮鎮長王永波說,在20多年前,榆林鎮筋餅剛開始發展的時候,有合作的商家注冊了榆林鎮筋餅的商標,而鎮裡的餐飲企業需要使用時,就需要與商標持有人協商,成為制約連鎖品牌發展的瓶頸之一。

  另外,榆林鎮一些飯店在過去20多年的經營過程中,自己也沈淀了一些品牌,加上商標的制約,變成了兩種經營方式的分化:在榆林鎮內的餐飲企業多數以榆樹筋餅為招牌。榆林鎮以外區域餐飲企業只使用筋餅兩個字。『在設計規模化發展的時候,我們也曾想過打造統一的筋餅品牌,放棄榆林鎮字樣,但從市場實際反饋情況來看,大家對榆林鎮品牌認可度很高。』王永波說。

  借力微商+直播榆林鎮筋餅在網上『活了』

  『32噸的大型貨車拉著的筋餅都不用落地,就被趕來的代理商分了。早上5時多,廠房門口就有微商排隊等著取貨。』在榆林鎮,前店後廠、規模最大的筋餅企業是何旭經營的小榆樹食品有限公司。

  何旭說,自己是這裡第一個嘗試網上銷售的人。『大家都在開飯店的時候,我就想把筋餅規模化,當時覺得有市場前景,便開了筋餅廠。本以為借著榆林鎮的招牌會容易點兒,但沒想到前期推廣太難了。』何旭從哈爾濱市開始,沿著高速公路,踏查了所有緊鄰高速的地市,想復制榆林鎮筋餅成名的模式,可現實就是一盆冷水,訂單寥寥無幾。隨後,他又換了一種方式,將制作好的筋餅免費送,無論是親友,還是能聯系到的商家,依然沒有見到效果,產品銷路還是沒有打開。

  何旭說:『最難的時候,生產出的筋餅只能扔,怕鎮裡的人笑話,用車拉出去幾十裡公路,就扔在垃圾站、路邊。當時想不明白,為何榆林鎮筋餅這麼受歡迎的品牌,就邁不出榆林鎮這個地方?』

  在何旭即將要放棄的時候,一次和微商的接觸,為他迎來了轉機。大慶的一個微商將產品傳到自己的銷售渠道後,大受歡迎,隨後何旭的小榆樹筋餅,在微商渠道裡火了起來,從上門送貨變為到產地搶貨。

  如今,何旭的工廠裡,每天都有70名工人在流水線生產小榆樹筋餅,新裝修的飯店也開門迎客,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。就在記者采訪的前幾天,何旭與知名網絡主播達成了戰略合作,在網上銷售自己的產品。何旭的成功也讓榆林鎮看到了新機會。

  王永波告訴記者,目前榆林鎮除了何旭,把餐飲改成生產廠家的還有4戶,都擁有各自的品牌。『我們兩個副鎮長幾乎天天晚上泡在直播間,推廣我們榆林的筋餅,目前來看效果還是很明顯的。網友對產品的認可度比較高。』

  在當地一家生產企業,記者看到工人正在給訂貨的網友發快遞,幾乎一秒鍾貼一個快遞地址,打印機不斷地在出新訂單。這家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,一份筋餅20張,每張銷售價不到1元,低溫能夠保存15天以上,網友購買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。收益要比開飯店明顯增加不少。『我們有的工人月收入能接近9000元,工資比當飯店服務員翻了倍。』他說。

  筋餅引發的思考用互聯網思維打破地域局限

  最近,在多個視頻平臺,哈爾濱多個創業多年的商家經歷了『打假風波』。在黑龍江餐飲品牌紛紛成為國內行業領軍品牌的同時,還有一些老品牌以及餐飲創業者正在起步。一家連鎖企業的負責人說,以前做餐飲,主要是對菜品、服務、選址方面下功夫,如今的互聯網時代,已經改變了運營的方式,特別是適合做快餐的行業。榆林鎮筋餅有歷史、有知名度、有政府部門積極推進,而網上營銷、直播帶貨又為其提供了機會,正在實現轉型。是堅守『老字號』還是打造『新品牌』,如何維護自身品牌價值,如何借勢擴大影響力?對於想要模仿這些大型連鎖的創業者來說,榆林鎮筋餅的發展過程,是值得借鑒和思考的。


編輯:桑勝東

綏化新聞網©